跳至正文

冰球打架 2

允许打架、对抗与过度商业化,小众的nhl何以让整个北美疯狂? 懒熊体育

同时,为了防止暴力冲撞对运动员身体造成伤害,在犯规行为认定上,相关规则也进行了许多细化,如超过两步加速、用肘撞人、横杆推阻等容易发生危险的行为都会被视为犯规。 事实上,NHL并没有对球场斗殴听之任之,而是不断调整规则,加重处罚力度。 比赛中,对于斗殴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,球员们虽然很少公开讨论,但是他们往往选择遵守这些“潜规则”[46]。

一般来说,想要开打,需要两方执行者都同意开战,然后需要扔掉冰球杆,脱下手套,必须戴着头盔,然后再和对方的执行者来一场1v1的徒手对决。 为了防止比赛中受伤,运动员上场前都要穿戴好全身护具,包括头盔、面罩、护肩、护胸、护腰、护肘、手套、护腿、护踝等。 在单挑中,其他球员都不会直接介入,帮助本方参与单挑的球员。 另外,板凳上的球员不得参与打架,冰上球员也不能去打板凳上的球员。

冰球打架

上赛季,由于冠军联赛的收缩和空场,欧足联向广播公司支付了15亿欧元,并宣布在未来五年内将减少向参与俱乐部的分红。 但是正如北美其他几大联赛在中国推广时遇到的困境一样,这项运动想要全面在中国发展起来,仅仅靠宣传报道还不够。 可惜,由于当时的电视技术的落后,没有把这项运动带向更为广阔的南方,而地域的限制导致了冰球在90年代之后开始从群众的视线中消失。 当时的《人民日报》为从C组升到组的中国男子冰球队特发社论《学习中国冰球队的拼搏精神》,成就了席卷整个华北东北的冰球热潮。 那次冰球世锦赛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体坛的一次标志性事件。

在比赛中,各队更希望留在场上的是那些快速而技术出众的球员,花钱专门养打手不再划算。 随着北京冬奥会俄罗斯与瑞士冰球队场上干架,这个说法开始在坊间流传,但如果你想花一张票钱同时把冰球+拳击都看了,你多半会失望。 2007年3月,在一次斗殴中,纽约游骑兵队的科尔顿-奥尔将费城飞人队的托德-费多鲁克打昏,后者不得不在面部植入钛板。 讽刺的是,奥尔在之后的比赛中也被打出脑震荡,因此失去了两个赛季的参赛资格。 这样看来,规范化的、默许的打架制度,反而是一种保护。 但是我在加拿大的同学都表示,冰球在现场看非常爽。

如果造成了扭伤、划伤流血等更严重的后果,裁判可能会追加为4(2+2)分钟。 如果是带有报复性的或恶意的犯规,裁判将视情况判大罚5分钟。 如果犯规导致了对手无法继续比赛,往往会被处以取消比赛资格的处罚(20分钟)。 一般来说,“大罚”经常是与取消比赛资格“打包”出现的,就是罚出场5+20分钟。

冰球打架

1981年,冰球世锦赛便落户于北京,“振兴中华”的口号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。 从NHL官方到球员,再到球迷,都已经默认打架是比赛“文化”的一部分。 但是,场上的意气用事,换来的却是场下残酷的事实。 2011年5月,在NHL效力6个赛季的纽约游骑兵队“执行者”鲍嘉,在家中因为脑病死亡,他球场打斗达84次,4次被打成脑震荡。 为防止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中受伤,冰球运动员必须全身穿戴护具。 其中上身防护包括:头盔、面罩、护肩、护颈、护胸、护腰、护肘、护腕、手套等;下身防护包括冰球裤、护腿、护踝等。

冰球打架

按照冰球联赛的规则,打架双方必须脱下护具,然后用拳头解决问题, 等到打出KO了,或是有人投降了,裁判才会上前,将双方拉开。 其次冰球比赛时的打架不是乱打的,打架只能一挑一,打群架就别妄想了,只有被允许斗殴的球员才能上场,而不是两队混战。 冰球比赛速度快、对抗强、冲撞多,给很多人留下“暴力”的印象。 这样的打斗场景,多出现在北美冰球职业联赛(NHL),这里自成地盘,自立规则,有着对打架最宽松的处罚,所以打斗场面常见,还衍生出一套奇特的打架“规矩”。 韦恩-格雷茨基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冰球运动员,曾在2004年表态支持斗殴,然而不久之后他开始倒戈,改变了自己的立场。 2007年,国际冰球联合会主席勒内-法赛尔表示,NHL早就应该解决斗殴问题。

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对方球队的“执行者”必须同意以后才能开始斗殴。 这个“同意”的过程通常是语言上或者身体上的回应。 这个共识可以帮助双方球员避免受到“挑起”斗殴的处罚,同时也帮助不愿意打架的球员避免与对方发生肢体冲突[47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