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正文

冰球打架 7

冰球打架规则是什么 冰球为什么可以打架_法库传媒网

通俗来说,如果只给对方一拳且不太重,可能被判粗暴行为小罚出场2分钟。 但是如果持续一通组合拳,那就要被判打架而重罚了。 当打手们越来越高大,体重动辄270磅时,打架受伤变得越来越频繁,甚至出现了很多严重事故。 2004年,科罗拉多雪崩队的史蒂夫-摩尔被温哥华加人队的托德-贝尔图齐从后方击倒,造成脑震荡,三根椎骨骨折,直接退役,事后摩尔还向贝尔图齐发起了民事诉讼。 2、可怕的疫情直接导致了欧洲足联超级联赛的诞生。

在NHL的球员间流行着一句笑话:“我昨晚打了一场架,顺便参加了冰球比赛。 ”“合法”打架被视为联赛中一条不成文的规矩:如果一方球员摘掉头盔、手套,冲着对手发出“邀请”,对手可以脱掉护具应战,而裁判会在一方被击倒在地后制止打斗,让比赛继续。 为了控制局面,NHL对于“合法”一词也有明确的界定,比如只准球员用拳头,不能从背后偷袭,一方倒地,打架就要立即结束,双方都要下场受罚5分钟等。 但和一般概念中的“打架斗殴”不同,球员在赛场上打架是需要遵守规则的。

冰球打架

还出现了专门的“打架暂停战术”,当本队场上形势不妙,又无法叫暂停时,球员会故意挑起打斗,让比赛停下来。 一来破坏对手的势头和情绪,二来教练借机布置战术。 2015年全国冰球联赛哈尔滨站,齐齐哈尔队员兼教练郎兵宇,在冲突中用球杆击打对方黄鹏面部,导致贯通伤。 第158条规定,队员猛击对方属于打架,执意持续粗暴行为也属于打架。

冰球打架

在比赛进行中每队场上不得超过6名运动员,位置分别为守门员、左卫、右卫、右锋、中锋、左锋。 很多球迷甚至是教练和媒体,都对冰球场上的打架行为表示接受和认可,甚至认为没有打架的冰球不是真正的冰球。 而事实上,打架在任何一项运动中都是不被允许的,即使职业联盟也会对打架行为做出处罚,「允许打架」只是联盟的商业行为——为了让球赛变得更好看而默许的“潜规则”。 简单来说,即冰球比赛不允许打群架,但存在“单挑”。 得到对方的同意之后,双方将摘下手套,这个动作也被视为单挑的正式开始的动作。

19世纪冰球从加拿大兴起,由于早期规则不够完善,鼓励身体接触,再加上经济凋敝,犯罪率居高不下,参与冰球的不乏暴徒,打架成为这项运动无法分割的一部分。 如果其中一方的“执行者”拒绝在之前的某场比赛中动手,双方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前有可能会没有任何明显理由的就开始动手[51]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在一个“执行者”将被换下场之前挑起争端也是不被认可的,因为他的体力明显会弱于对手[52]。 加拿大体育和运动医学学院在1988年的一份立场声明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中表示:斗殴确实会造成球员受伤,程度从骨折到皮外伤和眼部受伤不等。

冰球打架

一般裁判都不是立刻制止“打架”,而是把球杆帽子手套踢开,给队员一个良好的空间“打架”。 而且双方守门员不参与,由双方球员进行“公平决斗”。 之后参与“打架”的球员会被罚出场,几分钟之后可以继续出场。 北美各级职业联盟基本沿用了这条规则,然而国际比赛对斗殴行为的处罚要严厉得多,相当于零容忍(想在冬奥会上看打架的人可能要失望了)。 如果一个球员在一场比赛中两次挑起争斗或者参与斗殴到达3次,他也会被直接逐出场外。 如果一个教练允许替补席上的球员离开替补席参与斗殴,他有可能受到最多禁赛10场的处罚[6][14]。

冰球打架

俄罗斯冰球联赛发生过多达30人参与的群殴,交战双方各派出15人,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,谁也占不到便宜。 和一般人概念中的“打架”不同,冰球比赛中的“打架”颇有些“绅士风度”:双方都是一对一进行,而且会丢掉球杆、脱掉手套,只用拳头解决。 不仅如此,在冰球赛场中,还有一种职业叫做“执行人”,执行人的球技可能不咋滴,但他们非常能打,也非常抗揍,专门用于殴打对手,或者是保护自己人,在对方挑衅时挨揍和反击。

更严重的问题来自心理,他们不光肩负着比赛输赢的压力,每场比赛都要找人单挑,这同样会带来巨大的焦虑感。 比如与其他绝大多数比赛不同,冰球比赛是少有的可以打架的赛事,人们经常能够看到冰球选手互殴的场景,而且还没人管,因此这项运动的趣味性大增。 自2005年以来,NHL的主导理念是让比赛节奏更快,更具进攻性,在这一理念下,速度快、技术好的球员才是主流,“打手型”球员不再吃香。